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 “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 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 “边策” 一题中提出 “以夷制夷” 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 “军制” 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 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 李新宇打断他,“朕比你大不了几岁,不也坐在这个位置上?朕给你尚方宝剑,若遇贪官污吏,先斩后奏!”
张九幽眼中燃起火焰:“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王琚被任命为朔方军参军,辅佐节度使防御突厥;王毛仲则进入禁军,负责训练新兵。这些寒门士子,如同新鲜血液,开始注入大唐的肌体。
然而,世家大族的反扑也随之而来。崔承业联合陇西李氏、荥阳郑氏等几家,上奏说这些寒门士子 “骤登高位,恐难服众”,请求皇帝 “循旧制,以世家子弟填补要职”。
李新宇将奏折扔在地上:“服众?靠的是实绩,不是门第!张嘉贞治漕运初见成效,张九幽在江南弹劾了三名贪官,王琚在朔方打退了突厥的小规模袭扰,他们哪个不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世家子弟强?”
他当即下旨,将崔承业贬为虢州刺史,调离长安。这道旨意震动朝野,人们终于明白,这位新帝求贤的决心,绝非一时兴起。
第四章 外患骤起,才尽其用
崔承业被贬后,朝堂上的保守势力虽有所收敛,但暗流仍在。就在此时,漠北的突厥突然南下,攻破了西受降城,掳走百姓数千人。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早朝上,兵部尚书郭元振奏道:“突厥可汗默啜趁我军换防之际突袭,西受降城守将战死,现需即刻派兵增援。”
“派谁去?” 李新宇问道。
殿内一片沉默。老将多已年迈,年轻将领中,世家出身的要么怯战,要么缺乏实战经验。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愿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左武卫中郎将薛讷出列。薛讷是名将薛仁贵之子,却因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
郭元振皱眉:“薛将军虽勇,然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非一人之力可挡。”
李新宇却看着薛讷:“薛卿有何破敌之策?”
薛讷朗声道:“突厥虽勇,却不善攻城。臣愿领兵五万,先据守中受降城,再派轻骑袭扰其粮道,待其疲惫,再以主力决战。” 他还详细分析了突厥的兵力部署、粮草补给路线,条理分明。
李新宇点头:“好!朕便给你五万精兵,再派王琚为参军,辅佐你谋划。”
王琚上前一步:“臣遵旨!臣已查知默啜的粮草囤积在漠北的郁督军山,可派一支奇兵前往焚毁。”
李新宇看向两人:“军中之事,全由你们决断。朕只有一个要求 —— 少杀伤,多擒获,那些被掳走的百姓,要尽可能救回来。”
薛讷与王琚领命而去。消息传到突厥,默啜听说唐朝派的是 “无名之将” 薛讷,不禁嗤笑:“唐朝无人了吗?竟派个竖子来送死!”
然而,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薛讷治军严明,士兵们奋勇争先;王琚则利用熟悉突厥地形的回纥向导,成功焚毁了郁督军山的粮仓。默啜大军粮草断绝,军心涣散,被薛讷在诺真水一带打得大败,不仅退回漠北,还被迫放回了所有掳走的百姓。
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亲自到城外迎接大军。当薛讷带着浑身是伤的士兵们走过朱雀大街时,百姓们夹道欢呼,抛洒鲜花。
“薛将军辛苦了!” 李新宇握住薛讷的手,只见他手上布满伤痕,甲胄上还沾着血迹。
薛讷躬身道:“此乃臣分内之事,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
李新宇看向一旁的王琚:“王参军,你在军中献策有功,朕升你为朔方军副使。”
王琚忙道:“臣不敢居功,都是薛将军指挥得当。”
李新宇哈哈大笑:“好!有你们这对将相,何愁突厥不灭!”
就在北方战事平息之际,江南道传来消息:洪州、饶州等地爆发瘟疫,死者甚众。张九幽紧急上奏,请求朝廷派医官、拨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