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 第19章 睹舰下水思技术 (求月票!)(1/3)

小说:新纪元1912 作者:无语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2-06-01 20:39:13
  x,最快更新新纪元1912最新章节!

  第19章睹舰下水思技术(求月票!)

  海水沿着长达400米的石质船坞两侧的两百余个注水孔缓缓灌入海水,在海水灌入的同时,顶住船身的浸油栎木以及其它各种浸油木料,开始沿着水面的上升浮起,船体需要用木料顶持,这是为了防止下水时船体同船坞发生碰撞。

  船体碰撞这类情况在船舶下水时时常发生,船体舾装是船舶建造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下水意外则是最混乱、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环,所以负责这艘战舰修复的德裔船舶工程师冯?艾克曼,一边紧张着的查看着每一个环节,一边在海水注入达到标定水平后,指挥着工人将机械结构的钢质坞门缓缓打开。

  坞门打开时,平行的水面没有任何波澜,在船坞内,接舰的陆军海战队官兵已经开始从两侧上船,在众人瞩目之中,李子诚缓步走向坞首前搭起的高台,高台正好对准舰艏。

  站在台上,看着这艘被在修复时被改造成的“大西洋舰艏”,李子诚的脸上多少带着一丝得意,可以说,从“河内号”、“摄津号”两艘战列舰被自己的部队缴获之后,中国海军的甲午之耻多少缓去了一些,自从世界进行铁甲舰时代之后,截止到现在,似乎只有两个国家的主力舰在战争期间被缴获,一个是清时的北洋水师的“镇远号”,还有一个就是十年前,在对马海峡被日本缴获的俄罗斯帝国海军的战舰,而现在,中国同样缴获了两艘主力战舰,尽管是打捞浮水的。

  望着那极为明显的“大西洋舰艏”,李子诚知道,在选择这种极为特殊的“舰艏”时,自己可谓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西洋舰艏是德国的叫法,其形式最早来源于“飞剪式帆船”的飞剪式舰艏。飞剪式帆船为美国人在19世纪设计的一种高速帆船,由于其航海性能非常优秀,各国竞相模仿。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德国海军舰只通常需要长时间活动于海况恶劣,风暴频繁的大西洋执行破交战,所以对这种舰艏非常青睐,并命名为“大西洋舰艏”寓意其非常适合在大西洋的风暴与巨浪中航行。

  也正因为从纪录片中了解这段往事,李子诚才会选择这种适合远洋,能够适应恶劣海况的“大西洋舰艏”,并且从技术情报中心取出战舰资料,在对舰艏制造部分资料翻译后,便交给船厂,由船厂负责对两艘进行改造。

  可是船厂在设定改造方案的时候,却发生“大西洋舰艏”的建造难度远超过他们的想象,相比起垂直舰艏和倾斜舰艏,“大西洋舰艏”不但艏部体积较大而有较大的浮力储备,且由于舰艏外飘的角度随干弦的升高而不断变大,所以在舰艏没入水中时,浮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舰只“埋首”的问题,提高舰只的抗沉性能和在高海况下纵向俯仰稳定性。

  除非了这一个优点之外,大西舰艏还带来了另一个优点,那就是“大西洋舰艏”高速的特点在其别名“飞剪舰艏”上更能体现出来。飞剪舰艏都会把艏部水线处缩窄至近乎刃状以达到所谓的“长长而尖削的曲线剪刀型首柱呈一种适合于赛跑的态势,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进以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的性能,配合外飘的舰艏与干舷,使舰船在高速航行时亦不会有严重的上浪,保证了舰船的强大动力能最大限度地转换为高航速。

  尽管“大西洋舰艏”的优点很多,但是“大西洋舰艏”最致命的缺点却是的制造工艺比其它舰艏复杂,需要万吨水压机等大型设备对船艏柱进行冷锻,不适合大批量生产不说,而且造价高昂。此外,大西洋舰艏加长了甲板长度,增大了干弦侧面积,在战列舰的炮战中这就意味着被敌方击中的概率增加,最明显的可以对改造前的“河内级”和采用新舰艏的“定海”,船体明显加长。

  虽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当时李子诚之所以选择这种舰艏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中国海军的战舰有限,即便是在战争时派出军舰进入太平洋或其它大洋,就要担负起长时间,甚至长达几个月的破交战,所以舰只的适航性必须要非常良好,而由于破交战的特性,使得中国战舰无需面对火力强大的日本战舰,因而,对于中弹毁伤的考虑就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虽说“大西洋舰艏”适应中国海军的当前需要,但是相比于德国,中国却没有自诩冶金工业和重工业的一流,虽说握有德国二战的技术资料和开发数据,选择大西洋舰艏也就不难理解,但选择“大西洋舰艏”对连云港的冶金工业和重工业而言,依然是个极大的挑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新纪元1912,新纪元1912最新章节,新纪元1912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