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最快更新北宋大丈夫最新章节!

  赵曙让宰辅们有什么好主意就说,这话没假,可在赵曙心情愉悦的时候,没谁去自讨没趣。

  “陛下,臣这里有些事。”

  赵曙不用看就知道是沈安,他点点头。

  沈安说道:“陛下,臣昨日听韩相说,大宋各处缺先生缺的厉害。”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中警钟长鸣。

  这小子怎么把这话给弄出来了?

  赵曙点头,“各地有州学,有县学。先帝时曾赐兖州学田,朕在想啊!是不是让各地都拨些田地去助学,每年的收益用于补贴那些穷困的学生。”

  大宋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堪称是一以贯之,许多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延续至后世。

  “陛下……”

  赵曙今日两次岔开沈安的话题,让他很是恼火,“陛下,臣在想……”

  “邙山书院的学生?”赵曙见他锲而不舍,就说道:“你莫要以为那些人不知道你的意思,邙山书院的学生去教书,教出来的全是杂学的子弟,这是和儒家抢饭碗。”

  韩琦说道:“此事老夫隐晦的给你提过,你却不知。那今日老夫再给你说说,往明白了说。

  目下的新政正是紧要时候,枢密院和三衙在盯着北方,皇城司的人前赴后继的在北方打探消息,仅三月就殉国十余人,在这等时候,邙山书院的学生一旦成群结队的去教书,那些人会咆哮,会拖后腿!”

  韩琦深吸一口气,“你要懂的大局,为了大局去做取舍,这是宰辅必有的本事,否则……”

  否则你就在下面厮混吧。

  “韩相此言甚是。”

  众人都纷纷附和,连赵曙都表示了赞赏。

  沈安有些纳闷,“不是书院的学生。”

  “那是谁?”

  韩琦不悦的道:“大宋何处还有一批能教书的?”

  沈安看了赵曙一眼,赵曙只觉得一股子凉气从脊背处升起,“你……你莫不是在打宗室的主意?”

  苍天呐!

  这个不省心的,要是他张口建言让宗室子们全去教书,传出去他连皇城都不敢出。

  那些宗室子虽然无所事事,但大多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教书自然没问题。

  可那些人这几年真心表现的不错,不给朝中添乱,不给赵曙添乱,让他很是满意。

  要是沈安来这么一出,这种大好局面随之就会消散,那些宗室会在皇城外咆哮,甚至会抱着历代皇帝的牌位来嚎哭……

  沈安见赵曙的神色不对,就说道:“陛下,臣说的是那些穷……不,是那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

  呃!

  赵曙第一感觉就是很尴尬,自作多情的那种尴尬。

  随即就是一喜。

  韩琦已经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身后挨打经验丰富的曾公亮马上退后一步,老韩的熊掌落空。

  他悻悻的道:“陛下,自从祖宗鼓励天下人读书以来,大宋读书人之多,堪称是如过江之鲫……”

  “咳咳!”赵曙一本正经的道:“韩卿,要注意措辞。”

  能把读书人比作是过江之鲫吗?

  不能!

  韩琦一怔,“是了,堪称是如飞蝗般的多……”

  众人下意识的就想到了蝗灾时的场景。

  有的见过,没见过的也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

  扑啦啦的蝗虫遮天蔽日,这个……把读书人比作是蝗虫,比过江之鲫还过分,老韩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赵曙黑着脸,嘟囔着韩琦跋扈。

  韩琦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陛下,那些读书人有钱的都去放贷兼并田地,或是做生意。脑子不活络的,考不上进士后家里都折腾的差不多穷了,只能去种地……这等人……陛下,真不少啊!”

  曾公亮先是赞赏的对沈安颔首,然后出班说道:“陛下,正是如此,每年地方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进士终究只取这么些人。剩下的人怎么办?一年年的苦读,家底厚实的也就罢了,小康之家也撑不住。最后就多了许多破落户。

  这等人若是让他们去教书,既能解决了先生的问题,又能让这等人摆脱贫困,一箭双雕啊!”

  赵曙心中微喜,“是了,朕却忘记了那些人,不,不是忘记,而是忽略。大宋百年,科举百年,进士在东华门外唱名,而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些人丢在地方能做什么?生意没那么多可做的,家里有钱的好过,没钱的会变成贫民,如此让他们出来教书……韩卿,他们可愿意?”

  韩琦笑道:“此事乃是沈安所提,臣对他知之甚深,他既然提出来了,定然是有把握。”

  赵曙颔首,沈安这才开口,“陛下,臣前阵子和一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在一起厮混,得知了他们的窘境。刚开始他们还矜持,可等臣说了报酬之后,那一双双眼睛里全是渴望。陛下,先贤的学问是好,可要读书,也得先填饱肚子的再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大丈夫,北宋大丈夫最新章节,北宋大丈夫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