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深吸一口气,躬身作揖行礼道:“臣定不辜负殿下信任。”

  “不用多礼,许多事孤也要向你请教,回去休息几天吧。”

  “臣告退。”

  许敬宗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李承乾这才翻看他的奏疏,有些事一定要三令五申,要一再强调准则。

  不管许敬宗有没有将事情准确地做到位,这些话都要时刻出现在他耳边。

  潼关建设五座大仓库,并且建设了一个集市。

  这个集市的规模很大,多数都是关中与潼关的乡民在做买卖。

  关中不能出现商贾的集中化,也不能将货物全部交给商贾,自关中开始减少商贾的议价权之后,许多商贾都想要将产业扩建到洛阳。

  这也是他们的动机之一。

  潼关是一座位于黄河边上的城池,也就是洛阳与长安之间的重要枢纽,自潼关建设以来,那里便是重兵把守之地。

  西域一战拿下高昌之后,河西走廊的市税开始增加了,将经济的重心与地理位置绑定,围绕地理位置与特产建设作坊,这是京兆府的策略之一。

  更改市税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如今大唐给边关设置了巨额的出入关税,这就导致了关中的货物出口到西域,货物的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这也让河西走廊的市税以一种翻天覆地的方式增长着。

  高昌拿下之后,没了高昌王父子的左右,关中货物可以更肆无忌惮地涨价,丝绸之路的话语权,唐人说了算的时代就要来了。

  丝绸与肥皂依旧占据大头,茶叶在贸易中的比重正在增加,谁能想到现在的突厥人也开始吃豆芽菜了?

  真是令人费解。

  李承乾每每看到这些奏疏,就有些头疼,突厥人应该向大唐的太子感恩戴德?

  看完各部官吏的奏疏,李承乾将其放入一旁的书架上,揣着手走到中书省门外的屋檐下。

  又见到了一个冒雨而来的身影,是一个年轻的官吏。

  他来到中书省门前行礼道:“臣郭正一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道:“你是定州人氏?”

  郭正一回道:“臣自小在定州鼓城长大。”

  “在弘文馆上官仪门下做事?”

  郭正一还保持着作揖的姿态,他清楚地知道上官仪就是太子门下的人,并且他将自己归入太子门下了。

  这是朝中众所周知的事,考取进士的那一天,他被安排到弘文馆,便知晓了站队这种事不能由自己决定。

  而是被动地成为太子一系,而现在太子殿下在朝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甚至距离当年陛下的尚书令遥令朝中百官的位置很近。

  李承乾望着外面的大雨,笑道:“怎么?你觉得孤很吓人,不敢回话了?”

  “臣在弘文馆任职学士,还以为太子知晓的。”

  “呵呵。”李承乾无奈一笑,道:“朝中诸多事孤并不是都清楚,有些事都是父皇与老师安排的,上一个进士是许圉师,他考取进士的那年秋天就遇到了刺杀。”

  “还以为但凡在大唐考取进士的官吏都会遇到刺杀,可你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这很好。”

  郭正一连忙道:“殿下,臣乃科举进士,若有人来刺杀下官,下官定拿下其人。”

  眼看外面的雨势又小了许多。

  太子莫名说起了两年前的游园刺杀案,郭正一说完这些话,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他们敢来刺杀就要付出代价,大唐要开始科举之时就有很多人反对,甚至刺杀当朝的进士,这也恰恰说明他们害怕了,他们越害怕,朝中就越要持之以恒,你觉得呢?”

  郭正一回道:“殿下所言极是。”

  言罢,李承乾拿着伞走入雨中。

  这是郭正一第一次见到这个传闻中的东宫太子。

  在定州,郭正一觉得自己的才学了得,学富五车。

  直到面对现在的朝野,以及关中的治理之策,郭正一时常迷茫,觉得以往自己所学的典籍史书都白学了。

  因自己所学似乎在关中的治理中无用武之地,黄老之学于现在的关中有什么用嘛!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