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懵了,彻底懵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

  他看了看一旁的小鼻涕,对方也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但朱高煦话都说到这儿,有些东西自然是不吐不快。

  “爹啊,其实香料黄金这些,虽然值钱,却不是海上最宝贵的东西。”

  朱棣一愣,下意识地追问道:“还有什么比香料黄金更加珍贵?”

  中原自古以来香料产量就十分稀少,偏偏文人士大夫们视香料为或作为修身养性的雅物,所以导致香料价比黄金,是达官显贵争相追捧的昂贵东西。

  朱棣还真没有想到,这世上还有什么能比香料更加珍贵?

  没文化,真可怕!

  朱高煦白了他一眼,缓缓开口道:“爹,我大明的粮食庄稼,南方是以稻米为主,北方是以小麦粟米为主,没错吧?”

  听了这话,朱棣愈发感到茫然,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那爹你知道小麦、水稻、粟米的产量平均多少一亩?”

  “除开其他因素不谈,水稻一年可以种两季,平均四石左右亩产;小麦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平均下来差不多也是四石,粟米就差多了,只有两石亩产。”

  这毕竟是常识问题,朱棣早些年甚至还在凤阳种过地,他自然清楚。

  朱高煦听了连连点头,甚至向朱棣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他便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爹啊,如果我告诉你,就在那些海外小国中,藏着三种粮食作物,可以轻轻松松地达到亩产二十石、三十石、甚至四十石,你会怎么做?”

  朱棣豁然起身,激动得身子颤抖。

  亩产二十石!

  亩产三十石!

  甚至亩产四十石!

  而且还有三种这样的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

  大明现在登记在册的人口,已有五千万人左右,远超汉唐那些盛世。

  然而正是因为人口众多,加上大明连年天灾不断,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百姓饿死冻死!

  比如眼下河南大旱,山东旱蝗,百姓都饿得易子而食了,就是因为没有粮食!

  若是有足够的粮食,人口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飙升!

  什么才叫盛世?

  盛世如何评定?

  人口!

  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朱棣一心渴望证明自己,所以他想要也必须缔造出一个永乐盛世,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那般!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遗臭万年,受万世唾骂!

  所以,朱棣推行新政,营建顺天帝都,编《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御驾亲征北伐蒙元……

  可是他心中的宏图霸业,要靠谁来完成?

  人!

  源源不断的人!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朱棣就有信心完成这一项项壮举,成为与李世民一样的千古一帝!

  得到它!

  一定要得到它!

  朱棣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慢慢坐回床榻上,只是嘴里面仍在念叨着。

  “老二,你说的这些……可都是真的?”

  “若是真有这种粮食,就算是远渡重洋劳师远征,朕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朱高煦见状笑了,“爹若是不信,可拿着这堪舆图找郑和证实,他现在的眼界与见识,可比爹您宽广多了。”

  朱棣一怔,随即怒道:“滚出去!”

  “哎。”

  朱高煦立马开溜,徒留下朱棣盯着那张堪舆图怔怔出神。

  “这世间,难道真有如此神奇的粮食?”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最新章节,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