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传言有言官提出,要削减亲王勋贵俸禄,你当以为是空穴来风吗。”

  徐膺绪不由回道:“这件事不是被陛下呵斥驳回了吗。”

  徐辉祖看自家二弟很是无奈,只得讲述道:“那些言官,自从禁止风闻奏事后,现在安分了不少。”

  “可即便在最嚣张的时候,哪里会对这俸禄之事有说法,都不是傻子,怎会平白无故得罪人,还捞不得半点名声。”

  徐膺绪睁大:“大哥,你的意思是说,这事后边是...”

  徐辉祖摆摆手:“心里知晓就行,不必说出来。”

  “正是由于这件事,我才有所担忧。”

  徐辉祖脑海中清晰记得,朝会上那言官出列,详细的列出各家勋贵,亲王俸禄,加起来每月足以有十数万贯之多,一年便是近两百万贯。

  这可比整个大明的臣子加在一起还要多。

  之所以有这么高,当然跟太孙的俸禄改制有关。

  单独某个亲王,亦或是某个勋贵来说不算高,可加在一起就有些惊人了。

  其实俸禄这块不算什么,如果朝廷只是俸禄这块降低,谁都不会在乎。

  在此前,徐府的魏国公俸禄为五千石,也是国公中最高的,这自然是因为徐达功劳的缘故。

  俸禄改制后,折合宝钞两万五千贯,不再发放大米,丝绸这些。

  然而这些都是小钱。

  大头在于田产,房产。

  即便是前些年因为太孙的关系,上交了不少田产,现在徐府下边至少还有良田近千亩。

  房产那就更多了。

  如今只说在京师店铺的租金,每月就能收取到上万贯宝钞,还不论徐府所参与的经营买卖,这方面更多。

  即便是啥事都不干,徐府保守估计每年进项都有近百万贯。

  之所以这么高,自然还是因大明现如今的发展有关。

  可徐辉祖很清楚,这些可以说都是权力的附属品。

  国公是名头,真正的权力在于他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虽说没以前那么威风,但也只是体现在太孙那里,比起其他官员来说,完全不是同一档次。

  至少这让徐辉祖不虚各部尚书。

  这一代自然没问题,可下一代呢。

  太孙殿下如今的行为,没陛下那么狠,但也是钝刀子割肉。

  让勋贵们的钱多了,权少了。

  不管是其他勋贵还是徐府,若对朝廷没了建树,那跟吃空饷有啥区别,还能守得住这滔天财富吗。

  历史上,当勋贵家族没落后,财富被他人吞噬,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徐膺绪可以无所谓,但徐辉祖作为徐府现在的带头人,考虑的地方自然多些。

  “我明日入宫见三妹,请求吐蕃之事。”徐辉祖语气肯定说道。

  徐膺绪双手一摊:“大哥你决定就好。”

  徐辉祖看了看这不成器的二弟,颇有些无奈。

  四弟徐增寿随燕王朱棣去了倭国,估计这跟分家差不多的意思,往后若是没有特别的许可,大概是很难回来一趟。

  不过也好,至少徐家在倭国也能开枝散叶。

  .....

  帖木儿进军吐蕃的事情,已经上了京师邸报。

  大多数百姓对于吐蕃并没有多大的概念,只知道特别远。

  至于帖木儿是谁,那就更加不知晓了。

  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的愤怒之心。

  各酒馆茶楼议论纷纷。

  “哪里来的小瘪三,竟敢犯我大明,是马尿喝多了不知爹是谁吧。”

  “估计是穷疯了,跟曾经的草原蛮子一样,想来大明打秋风,不过话说回来,吐蕃是哪啊,我怎么之前好似未曾听说过咱大明有这地方。”

  “吐蕃可不小,听说比咱们大明任何个布政司都要大,不过地方穷得很,与云南差不多,都是些土蛮子。”

  “可别小瞧了,邸报上说了,要整兵三十万呢,还要请北元出兵,估计是场大战。”

  如果是从前,听到打仗的消息,百姓们自然肯定会非常的惊慌。

  因为这意味着要服兵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趣读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