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次子 第四百七一章 真理之王(1/3)

小说:大明次子 作者:西关钛金 更新时间:2024-03-13 11:34:46
  x,最快更新大明次子最新章节!

  火炮就是真理之王,地球上的任何武器都没有火炮厉害,有了火炮就可以占领一切。有人会说,大明不是有火炮吗?

  很遗憾,所谓的弗朗机火炮,其实只是最低等的那种火炮。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尊火铳是中国元代火铳。一尊是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盏口铜铳。

  它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铳口直径105毫米,全长353毫米,重6.94千克。

  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火铳是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铸成,重4.75千克,长435毫米,铳口直径30毫米,火铳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个篆字,前端刻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8个篆字。

  所谓札,即古代武士穿的铠甲上的甲片。该火铳比西方国家最早的两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铳。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中国购买了4门西洋新式大炮。

  到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时,又购买了26门。大明为其取名为“红夷炮”。

  红夷炮的口径较大,为80130毫米左右。管壁较厚,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厚,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还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

  这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当时明军与清军正在关外交战,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攻宁远,宁远守将袁崇焕仅有守军2万,但拒不投降,发炮还击。

  双方激战3日,明军用炮火击毙清军1.7万余人,清军战败。努尔哈赤也因受伤而死。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进攻松山和锦州。

  此时清军已装备红夷大炮,在大炮的轰击下,明军损失达5.4万余人,战马损失7000余匹。清军攻破松山,俘守将洪承畴,13万明军全军覆没。

  随后下锦州攻塔山。在塔山西列红夷炮,将城墙炸垮70米全歼守军7000人。而后又用红夷炮轰垮杏山城墙83米,破杏山。

  此后,明军的红夷炮尽皆落入清军之手。清军将红夷炮改名为“红衣炮清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正月,清军仿制成功第一门红衣炮,钦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此时的大明主要使用的还是佛郎机火炮,佛郎机大多作为舰炮使用,并采用了子铳与母铳结构,较中国明朝军队的火炮先进。母铳即炮筒,子铳即小火铳。

  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发射完一个退出后,再装入另一个,于是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佛郎机还安装了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

  但是这些火炮和真正的火炮相比,完全的不堪一击,登州此时正在研究的火炮为线膛炮....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与当时同口径的滑膛炮相比,线膛炮的射程增加了1~2倍,弹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

  更重要的是,线膛炮不再从炮口装药装弹,而是改为后装,速度提升了很多,除了这线膛炮,就是研究可以爆炸的榴弹炮。

  不过,这个还是很难的,朱榔的研究院,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危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属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简都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跟着又开始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做“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

  算是勉强过了第一关,但是威力还是一般,仅仅比实心弹威力打了两到三倍,现在登州研究院正在研究榴霰弹,代号石榴。

  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像无数的石榴籽。

  现在就要等无烟火药和TNT的研制成功,这样的话,火炮也会开始越来越成熟。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次子,大明次子最新章节,大明次子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