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1/4)

小说: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更新时间:2024-02-08 16:40:13
  x,最快更新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

  屋子里。

  听到钱五师的这番话。

  现场先是稍稍一静。

  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阵低沉的讨论声。

  早先提及过。

  徐云所设计的「诛仙剑阵」方案,实质上的主要结构只有两个:

  飞艇,以及飞艇携带的发射平台。

  或者再准确点说应该是.....

  飞艇,以及发射平台上的导弹。

  毕竟导弹最开始的动能由重力势能提供,也就是标准的自由落体模式。

  这样的设计一来是为了节省导弹的燃料,让更多的推进剂用在变向上,从而腾出空间容纳引信。

  二则是如果将导弹从【坠落】改成【发射】,那么工艺技术上显然要复杂许多。

  甚至还可能出现尾焰过高,直接把飞艇给烧破的情况——那到时候落下来的可不仅仅是个导弹了。

  所以所谓的发射平台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运载导弹上天,技术含量相对没那么高。

  但是导弹就不一样了。

  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

  徐云这次拿出的原理利用的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不过这个理论想要落实到实处,靠的主要是燃气舵或者翼面控制。

  而这两个玩意儿就相对没那么「新」了。

  所谓燃气舵。

  指的就是把舵面安装在尾喷口的后侧,以此来改变喷流方向,让导弹转向。

  它与另一种叫做动喷管的原理大体属于异曲同工,舵效都比较高,可以实现快速转向。

  翼面控制呢。

  则是依靠空气舵来改变气流产生偏转力矩。

  它的舵效相对较低,但是简单可靠,可以连续、稳定工作。

  当然了。

  这指的是眼下这个时期有能力实验的技术。

  如果把时代换成2023年,那可选项就很多了。

  比如说发动机喷口失量控制技术或者侧推等等,此处暂且不表。

  而无论是燃气舵还是翼面控制,它们都需要考虑到导弹的体型:

  导弹长度多少?

  宽度多少?

  前缘半径又是多少?

  更别说导弹的长度还会直接影响到风阻等一众数据,堪称一切的基础。

  因此在所有步骤之前。

  小组必须要确定一个最关键的参数:

  导弹的长度。

  虽然徐云从设计之初就定下了最长不会超过两米的基调,但两米之内还是存在很大的浮动性的。

  毕竟导弹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众所周知。

  导弹的定义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

  而由于构造、体积的不同,

  导弹内部又分成了好多种类:

  比如弹道导弹和有翼导弹....也就是巡航导弹。

  其中弹道导弹是一种沿预先设定的弹道飞行,将弹头投向预定目标的导弹。

  按照作战性质。

  弹道导弹又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两种。

  战略弹道导弹一般为中程、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一般为近程弹道导弹。

  不过哪怕是最小的近程弹道导弹,长度也基本上都在八米以上。

  例如兔子们的东风11,长度便是

  米。

  而有翼导弹呢。

  则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或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机动飞行所需的法向力依靠升力部件的空气动力提供,装有战斗部的自控飞行器。

  后世大家所熟知的面空导弹、空空导弹、面面导弹、空面导弹、反舰导弹及反坦克导弹,都是有翼导弹的一种。

  例如兔子们对地daod导弹的代号为长剑,也就是CJ。

  反舰型的代号为鹰击,也被无数军迷吐槽的YJ.....

  空空导弹代号为霹雳PL、

  地对空导弹代号为红旗HQ、

  海基的称为海红旗......

  同时与分类数量形成正比的是。

  有翼导弹的长度同样各异。

  比如长剑的长度多达10米。

  红旗16却只有米。

  霹雳更是只有三米多.....

  在2023年。

  兔子们甚至搞出了一款叫做QN202的微型导弹,长度只有52厘米,迷你的跟黄瓜似的.....

  当然了。

  即便是在后世的2023年,两米以内的导弹也不算特别常见。

  因为尺寸越短代表战斗部和推进剂的量就越少,威力和射程就会相应缩短。

  不过眼下诛仙平台有重力势能提供动能,所以在体积上缩短一点儿还是没啥问题的。

  「.......」

  过了片刻。

  台下一位肤色比寻常人要蜡黄不少的圆脸中年人举起了手,说道:

  「钱主任,米您觉得如何?」

  徐云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认出此人的身份,但在钱五师介绍之后他便知道,这位中年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吴北生老爷子。

  括弧,青春版....或者说青春版pro——毕竟三十了嘛。

  「米吗......」

  钱五师闻言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吴北生所谓的米,可不是随便一想就冒出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场的理论组成员其实都不陌生。

  它正是去年在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后,导弹项目组在规划未来蓝图时设计的一款导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走进不科学,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走进不科学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