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倭国投降的事情结束后,这也就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然而在这其中,最为不爽的或许只有在倭国的三王了吧。

  「动作快些,燕王殿下有令,所有财务,人员,粮食,必须立即进行搬离,尔等只有半个月的时间,若是胆敢偷懒者,鞭刑十下。」

  倭国投降的消息,自然在第一时间,就已经传达到了倭国明军所在。

  朱英亲自写下密信,告诉冯胜最后的结果大概是占据三国之地。

  针对于九州岛来说,自然是整个南部地区,肥前国、肥后国、筑后国三国,为大明所要之三城。

  而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冯胜立即下令,把目前所有占据的地方人员,物资,尽数朝三国进行迁徙。

  对于倭国投降这样的结果,冯胜是最为舒心的,这也就代表着他可以回到大明,并且只要不以次功劳自傲,换一个富贵余生,想来问题并不大。

  冯胜心中清楚,现在的太孙殿下比之陛下最好的一点,便在于容纳他人,即便是藩王,也只是安排到海外来,并没有限制其他权益,终归是有一条出路。

  【推荐下,@

  前派遣人员过来传信,依末将所看,可能一个半月抵达,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在这个关键点上,倭国的将士必然是有所松懈,若是此刻悄然之下袭击丰前,或是丰后,筑前任意一国,则有极大可能一举夺城。」

  「退而言之,虽然筑后国的位置可能不是很好,但这未尝也不见得是个机会。」

  「按照太孙的性子,自然会对倭国商业,按照京师目前的章程,进行一个大明对倭国货物的倾销。」

  「我等所占据之城,卡在倭国边境,在战事不开之际,便有着遏制倭国之能,届时往来之货物,必当有王爷的一份收益。」

  张玉的这一番分析,可谓是深入浅出,意义重大。

  原本有些烦躁的朱棣,顿时被打开了眼界。

  其实这些事情,朱棣本就应该想到的,只是因为大明同意倭国投降,导致让朱棣的许多谋划,顿时化作了泡影。

  处于这等纠结之上,便也就没有了太多的想法。

  现在张玉这么一点拨,朱棣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目前对于朱棣来说,有三部分。

  第一,在倭国方面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强行攻占一国。

  站在朱棣的角度来看,可以预见在此次投降之后,他就不能再掌控这么多的军队了。

  目前他的手里有十来万大军,但这之后,至少有一半往上,甚至可能更多,被重新调回大明。

  这不仅仅是朝廷上的意思,也是目前麾下将士的归家的渴望,朱棣无法阻止。

  唯一能做的,就是许下足够多的好处,让大明的将士在这里得到田产,女人,从而安心跟随待在倭国。

  是以,即便是损伤大一点,也必须要攻占一城下来。

  城中的财富,人口,包括女人,粮食,都是往后朱棣的底蕴。

  什么通商,哪里有掠夺来得更快。

  其二,在这之后,可能想要发展壮大自身的关键,就只能通过贸易了。

  但凡进行海贸,或者跟大明通商之下,这里是必经之地,只要朱棣这边足够强大,就能强行夺取更多的好处。

  这般算计下来,其实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清楚之后,朱棣意气风发,开口说道:「便就议一议,如今对于本王来说,攻占哪个城池,最为快捷稳定,且有足够多的好处。」

  ….

  这话一出,显然就是打算立即动手了。

  免得生出什么变故,若是谕旨抵达,一切都只能作罢。

  虽然猜测朱英那边会让使者来得慢一点,但这个事情也说不准,若是提前抵达了,岂不是功亏一篑。

  早些把好处占据下来才是王道。

  朱棣虽然说商议,但实际上目光还是放在张玉的身上。

  朱能或许能打,也算是有勇有谋,可比起张玉这样历经两朝的人精来说,便就相差甚远了。

  甚至于更多的方面,朱棣虽然是燕王,天生贵胃,但也不见得比之张玉厉害。

  作为前朝旧臣,又经历过蒙末乱世,大明开国。

  人言张玉擅谋,在谋略上面,自然是不用多说。

  见王爷再度看向自己,张玉也不藏着,直言道;「如今对于王爷来说,能够攻占的自然只有筑前,丰前,丰后三国。」

  「其中若是议起收益来说,自然是丰前,丰后两国最为富裕。」

  「不过这两国,也是目前倭国兵力集结之地,每城之兵力,皆有十万众往上,想要一举攻克,自是有些难度。」

  「相比之下,筑前国则大不同,城中守备,顶天不过两三万之数,且并

  非是倭国精锐,最为主要的是,高丽军亦是距离不远,三日便可抵达城下。」

  「以王爷与之道衍法师之关系,在这个时候,定然可以联合攻坚,想来即便是卫光,也不会推辞此事。」

  显然张玉更加倾向于去打筑前城。

  虽然收获可能会少一点,但是胜在稳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最新章节,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