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风华之绝响 第一部 殿州惊涛 273、论盐(1/3)

小说:大成风华之绝响 作者:好好软心人 更新时间:2024-05-08 12:43:19
  x,最快更新大成风华之绝响最新章节!

  老爷子道:“澜儿是个非同一般的女子!那日跟我说,要建一个海滩晒盐场,我都惊呆了!后来她又说,大成食盐短缺,还受制于西戎,愤懑又悲痛,就想着在食盐这场角力中,若能助大成绝境逢生,她就问心无愧了!当然,她也是为她母亲争口气!殊不料,为了确保金银滩的晒盐设施能够顺利建成,她忍辱负重,受了陶敏和潘坤好大的欺负,我们都很心疼!”

  大家也都唏嘘不已。杜诚更加痛恨永昌伯府的两只走狗。只是,潘坤明明是梁无量推荐来堆福的,可永昌伯府依然把功劳揽在身上,简直无耻之尤!而潘坤也是糊涂至极!于是愤愤道:“潘坤这县令,我倒是可以处理一下!”

  “万万不可!”苏澜道,“一则之前有韦颂事件,再赶走潘坤,恐怕有人要参姨父一而再,不能容人!二则,潘坤现在不敢造次,再换个人来,彼此不熟,反被掣肘!”

  “澜儿心有大局!”老爷子道,“殿下,今日我们在此说话,不仅仅是说给殿下听的,也是要通过殿下,说给皇上听,说给满朝文武大臣听!将来,金银滩上交后,一定会有人污蔑县主是倚仗功劳,索要好处!所以,跟殿下说清楚道明白,殿下将来也好说服皇上和诸大臣,维护县主的名声和荣誉!”

  杜诚大为感动:“谢谢老爷子指点!”

  老爷子笑道:“那就言归正传!一是土地问题。金银滩是澜儿的私产,还包括望日崖、堆福岭和架子丘,其中架子丘还是封地!还有洪山洪福路,是我们全园的私产,将来也……这些土地涉及生产基地,比如金银滩,也涉及运输道路,比如洪福路;既有已经修好的设施,比如盐池、工坊、宿舍、马厩、库房,还有从山上引下来的水道管网等等,还有将来可以修建码头的望日崖。虽然当时购买金银滩用了一些小手段,价钱不多,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土地的价格肯定会飞涨!另外,望日崖码头如果朝廷修建,那么卖给朝廷是一种价格;如果由我们修建码头,那价格就另说了。还有,我们的土地是卖给朝廷,还是朝廷租用我们的土地,价格都有巨差!金银滩我们要上交,但是没道理,我们的土地也要无偿上交!您说呢?”

  杜诚已经在飞速地记录:“老爷子您接着说。”

  “下面就说第二项,晒盐设施。盐池等晒盐设施完整、齐全、配套,包括盐池、工坊、宿舍、马厩、库房、水网、道路等。殿下已经亲自视察了。这些支出都有账册可查。投入很多,占的可是大头!”

  杜诚继续记录。

  “再说第三项,就是技术问题。六殿下应该尝过了,我们的孩儿面,可以说是当今世上最顶级的食盐!便是作为朝廷贡盐,那也是毫不逊色!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海盐?那是因为我们有很高超、绝密的晒盐技术,还有拥有高超技术、吃苦耐劳的专家、盐工!”

  杜诚不停地点头。

  老爷子看了苏澜一眼:“再说第四项。食盐从生产出来到百姓家中,不外乎生产、运输、销售、纳税等几个环节。金银滩交给朝廷,但是生产、运输、销售甚至纳税,我们都有商量的余地,活动的空间!”

  这些问题,他们父女俩多次商讨,已有统一的意见。

  杜诚抬头道:“请老爷子详细道来!”

  “比如生产,朝廷可以将生产继续交给我们,一来朝廷不用烦心招募盐工,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这样还能稳定海盐的产量和质量。”

  “有道理!请接着说!”杜诚若有所思。

  “因为我们地处海疆,所以海盐运输肯定要通过海运、漕运,内陆有些地方还要利用驼马运输。我的意思是,我们殿州的海盐没道理全部交给漕运!不然我们的海运能力不就闲置了吗?比如,我们运往山东、河北、山西的海盐,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直接由殿州到津口海湾,没必要非得通过漕船走京杭大运河!这也是给运河消减压力。”

  的确,大成也跟前世一些朝代一样,南方物产大多通过漕船运往北方,造成京杭大运河不堪重负,河道因而经常阻塞。有时甚至阻塞数月之久。

  杜诚当然明白,这里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漕帮和朝廷争利、尾大不掉的问题,也有永昌伯府把控漕运的问题。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消减漕帮和永昌伯府的控制和影响,对朝廷肯定是利大于弊!

  “……再说销售,朝廷要对那些私卖高价,从中牟利,甚至在孩儿面里面掺假者严加打击,必要时应该取消其盐商资格!甚至严刑酷法!”

  “最后,说到盐的销售问题,不能不说盐税问题。”老爷子喝了一口茶,继续道,“盐的销售不能脱离盐税而单独运行,否则,盐销售完了,盐税却没有收上来,那是做无用功!我想,现在朝廷的盐税能够收回四、五成,就顶了天!”

  杜诚心中惊涛骇浪。确实,朝廷的盐税收上来不到四成。年年催收年年欠,已成痼疾。正是因此,父皇的头发都愁白了!也正因为此,父皇在见到孩儿面后才激动不已!

  “我们给朝廷献上一计,推行盐引!”老爷子道。

  盐引,宋以后历代政府印制、颁发的支取及运销食盐之凭证。亦为政府及盐商垄断食盐产销之依据。

  宋初行折中法,销盐凭证称“交引”。庆历八年(1048)改行钞法,遂称“盐钞”。政和三年(1113)蔡京改行引法,始称“盐引”。

  金代行钞引法,各盐司分别以袋、席、石为单位,若干袋、席、石为一套,套以盐钞为凭证,袋、席、石以盐引为凭证。销盐时必须钞、引、公据(盐司证明)三者俱备。

  元代统一制度,以四百斤为一袋,废盐钞,只保留盐引,每袋一引。商人向盐运司(或户部)纳钱钞,换取盐引,再到盐场(或盐仓)领盐,转运各地。销售时商人必须先将盐引送交地方官府检验,才能发卖。盐卖出后五天之内将盐引上交地方官府注销。

  盐引由户部印造,设局发卖,上面注明商人姓名和指定交盐的盐场(或盐仓)。私造盐引要判处死刑,抄没家产。

  明代由内府镌铸铜版印刷,颁发盐运司。商人纳粮边卫,从边卫领取,再赴盐场支盐。后改为纳银,纳银后从盐司领取。

  清代由户部宝泉局用铜版统一印刷,由各地盐务官员或转运司赴部领取,再发引、收课于盐商。

  清代盐引有多种名目:从每引包括盐斤数量上分为大引和小引;从运销途程上分为水引和陆引;从定量配销上分为正引和余引;从行销方式上分为肩引和住引;从发引时间上分为新引和旧引;从途程远近、纳课轻重上又分为纲引和食引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成风华之绝响,大成风华之绝响最新章节,大成风华之绝响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