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4章 破百济者好皇孙也(1/2)

小说: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作者:冷泡茶加冰 更新时间:2024-01-09 10:14:25
  【唐朝对于辽东的经略,要远比西域简单很多。

  毕竟西域天高路远,道路非常难走不说,一路上的补给一直也都是困扰唐军的一个问题。

  辽东则不然,河北山东本就临海,民间造船业一直都在发展。

  无论是人口数量上,还是行军手段上,辽东都要比西域简单太多。

  而且李世民在辽东也给李治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

  千余艘战船,以及足够供应三十万大军出征的粮草。

  这些东西是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之后陆陆续续攒下的,为的就是第二次亲征。

  本来计划贞观二十二年大军开拔,但这一年房玄龄病逝,且在死前写了长长的奏折劝谏,李世民只能作罢,打算明年再打。

  然后就是次年病情飞速恶化,贞观至此结束,亲征也就不了了之。

  靠着老爹的遗产,面对新罗求援时,李治相当的豪横:

  你蹦跶是吧?给爷死!

  刚刚平定了西突厥的苏定方再次挂帅,领军十万,驭战舰,渡黄海,直击百济。】

  甘露殿中苏定方脸上的笑意再难遮挡。

  后世此前对他功绩的简述他还没忘呢:灭三国,皆擒其主。

  已知在西域灭了西突厥和葱岭诸国,如今这最后的一功,看来就是应在了这百济国上。

  “我记得,这百济国似是与魏晋同立?”

  苏定方确实不太清楚,所以就近问了一下李世勣。

  李世勣看着苏定方,嘴唇动了一下,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扭过脑袋:

  “不知。”

  苏定方遗憾的摇摇头,你这堂堂曹国公刚才说起来张亮的时候不是挺爱笑的嘛?

  怎么此时反倒是学会以后脑勺示人了?

  看了看李世勣的后脑勺,李靖觉得还是得调停一下:

  “渡海击贼,乃老夫生涯未有之举,定方想来应扬名辽东。”

  李靖开口,苏定方瞬间变回了乖宝宝,开口连连推辞。

  “这百济不比突厥,立国于半岛,北有高句丽,东有新罗,西南皆海,渡海而击,贼无处可逃,自可慢慢殄灭。”

  “此战之首功,应为陛下,若无千余战船,如何能一战而定?”

  扭着头的李世勣撇撇嘴,没想扫地的这厮竟学的颇快!

  李世勣再怎么撇嘴也影响不到李世民慢慢好转的心情。

  被后辈隔空调侃,再想起来子孙们的那些个破事儿,李世民就郁闷的想吐血。

  但此时听着苏定方的恭维,李世民心情也重新变好了一些。

  还是这些立功心切的小将啊。

  想想苏定方,再想想箭法颇有威力的薛仁贵,还有如今尚且年幼就已被药师盛赞的裴行俭。

  还有那前面说到的王义方,过几年才能返回的王玄策,以及其他一些年轻人的名字。

  李世民的心底也终于有了一丝欣慰,然后就想起来了如今年龄更小的武家小娘……止住止住。

  敲敲脑袋,李世民扭头去看自己的得力助手:

  “玄龄享年不过六十有九,看来还是为贞观操劳颇多。”

  六十九当然也算得上高寿了,但是相比较于李靖等,只能说还有挺大的提升空间。

  房玄龄捋捋胡子,笑着眯眯眼道:

  “臣与贞观同休,与陛下共缔贞观,享年近七十,已别无所憾矣。”

  “反倒是陛下,还需注意身体。”

  李世民摆摆手,这都不用说,已久不知羔羊之肥美矣。

  就连他那颇为自傲的糖醋鱼,也被孙药王发现,要求每月所食不得逾两次。

  李世民也因此暗恨:御膳房怎如此大嘴巴?

  不过念在都是为了他健康操心,李世民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刘仁轨还在吭哧瘪肚往青州赶路的时候,苏定方已经跨海而来,在熊津江口完成了登陆。

  百济王扶余义慈人都懵了:

  你们上次打高句丽也不是这个路数啊。

  对百济王来说,与高句丽联合也是深思熟虑过的,朝鲜半岛北面全是高句丽的领地,唐想要入半岛,就势必要先打穿高句丽才行。

  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百济王才同意了高句丽的条件。

  但没想到的是大唐跨海而来,打了百济王一个措手不及,只能在熊津江口布重兵以期望能退敌。

  但百济王属实是想多了。

  熊津江口所谓的重兵被一战而灭,号称要保卫京师的举国之兵给苏定方增添了一万斩获,除此之外此战堪称毫无波澜。

  被打懵了的扶余义慈二话不说,带着太子弃城而逃,往高句丽方向绝尘而去。

  按理来说国王都跑了,百济应该弹指可灭才对。

  但在这危难时刻,百济王的次子扶余泰站了出来。

  父兄弃国而逃,扶余泰独抗重任,他散尽家财安抚泗沘城的百姓和士卒,并在城内四方奔走安抚人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